圖片來源:humphery / Shutterstock.com
早上6:15醒來,6:30的鬧鐘還沒響起。昨晚陪孩子寫作業到將近12點才睡。孩子的媽媽捨不得叫孩子起來,希望再幫他爭取一些睡眠時間。
6:40孩子從床上被挖起來了,離預定出門還有20分鐘。刷牙、洗臉、嘴巴塞著燒賣、饅頭、牛奶……。家中伴隨著媽媽催促聲,爸爸準備騎著電瓶車送孩子去學校。這樣的場景在台灣社會應不陌生,也似乎是傳統華人社會中學生的宿命,而這是我在大陸南京家庭的親身體驗。
▋努力學習,回報祖國
我造訪的是南京中等偏上的中學和幾所普通小學,孩子們從到上課到下課基本上一刻也沒閒過,菁英主義與升學主義的思想仍然貫徹在中國的社會中,也因為目前學校教育環境造成了優勝劣敗自然淘汰的殘酷現象,同學們之間清楚知道除了學號之外彼此的另一個身份──學霸或是學渣。
學生是超人,老師更要超人!因為掌控學生學校生活的不外乎就是這群領者4,000~5,000元人民幣(南京的消費水平並沒有比台北低多少啊),在校幾乎沒有休息時間的「熱血教師」。最讓我覺得離譜的是,中午12:10到12:50,老師爭取時間上課,下課也拉著學生到教師辦公室訂正考卷。每間教室黑板上面都貼著五星旗,每個孩子的課本與作業本都印著「努力學習、回報祖國」。
不知道是否是這樣的愛國情操,激發著老師們焚膏繼晷的投身教學工作。我一直覺得焚膏繼晷這個成語誇張了些,但用來比喻這群大陸老師們,真是相當貼切!
▋本著教育愛諄諄教誨,老師與孩子是命運共同體
如果一定要從眾多行為歸納出這群老師的共同特質,我覺得會是:
1.擁有超級賽亞人瞬間瞬間爆氣的能力,戰鬥值可以猛然飆升!
2.「惡」口婆心,承襲孔子教誨學生的功力!
3.說唱俱佳,必須具有表演天份,要可以講到自己都哭了!
在大陸目前普校的教學環境,想勝任班主任(班導師)工作必須體力好、口條好、高抗壓,因為教學、訓導、總務、輔導都是你一個人的責任!學生逃學,自己通報後,要自己找,人找回來了,還是自己處理,自己跟家長溝通,自己寫報告……。老師們幾乎在沒有後援的狀態下孤軍奮戰。
而在時間與課業壓力下,最需要的就是紀律,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老師的指令就是聖旨,不聽可是要殺頭的,我想也間接養成老師們快、狠、準,一刀斃命式的訓誡方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會說「你這樣的表現,我死了的心都有了!」「你腦子有問題不?你聽不聽得懂啊?」「死孩子,真的是讓人煩死了!」「滾邊上站!就幾個字你給我背好再來!」「作業寫成這樣,我真是無比的同情你啊!」「誰也不知道你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今天的事給我今天做好!」
孩子們每個人都清楚知道,這個班級中只有一半的人可以拿到高中的入場券,跟老師合作,拿到門票的機率才會增加。班級上就這樣瀰漫一個願罵一群願挨的和諧氣氛。畢竟老師都是為了我們好啊!
考試成績決定了每個孩子的生存質量,對老師們來說班上平均成績更代表了自己的教學水平。孩子未來的錄取率,就是學校最好的宣傳!當我看到班級內的「學渣區」孩子在班上趴著睡、看著窗外發呆,不禁想到自己在台灣陪伴的孩子們,你們在學校的生活也是這麼煎熬嗎?
這也再次讓我反思台灣在歷經20多年融合教育後的現況。不論台灣融合教育做得成不成功,我的觀察是「傳統講述式的教學法,是融合教育落實時的阻礙」。融合教育成功的關鍵是導師的態度,而導師的態度取決於實際獲得的特殊教育資源與支持。特教老師是特殊需求孩子的後盾,溝通協調的能力非常重要。後盾的意思是支持,讓孩子知道,不管你有什麼困難,受了多少委屈,都可以來找我們(特教老師)幫忙,後盾不是沒有原則的給他們愛,而是一種堅定溫柔的陪伴!
▋中國大陸普通學校需要特教資源孩子的處境
在這種時空背景下,特殊需求(special needs)孩子到普通小學唸書可以說是大部分都成為了砲灰,十三五計劃當中提到近幾年中國大陸政府開始關注提升特殊教育的質量,以南京市為例,有44所小學拿到了相關經費,更有14間學校拿到第二期的經費。但初期的費用,各校多半拿去建置實體的資源教室。各校雖有「編制」的資源教師,但目前人力資源尚未到位。
好消息是,從今年開學起,已經逐步落實所謂「零拒絕」的政策,也讓從前被拒於門外的特殊需求孩子能名正言順的坐在課堂中。在缺乏相關資源的條件下,大部分特殊需求兒童的家長投入了陪讀工作,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自己不來學校陪讀,孩子很可能就是在班級內陪讀(陪其他孩子讀)。
大家能想像,每個年級只有4班的學校,全校有超過50位陪讀家長的情景嗎?換算下來,每個班級大約有2-3位需要特教資源的孩子。
成績在學校就是孩子另一個名字,也是老師們彼此一較高下的指標,只要參加隨班就讀計畫的孩子,在校成績是可以不列入全班平均的,我想這同時幫孩子與老師解套,也為了將來進一步推動個別化教育(彈性評量)做了最底層的鋪墊。
但站在老師的角度想,這群需要特教資源的孩子進到班級中,不但不能成為我的績效指標(成績、升學率),還有干擾其他同學學習的風險,在沒有太多的實質支持下,期待老師們內心自己跨越那個坎,除非他是孔子的信徒(有教無類)或是倚靠濃厚的教育愛與先天的助人特質,不然怎麼想似乎都不太現實。
我認為,除了從上到下的政策支持外,家長由下而上的提供班主任資源是比較實事求是的作法,往好的地方想,大陸的特殊教育環境不斷的在提升,未來的孩子們絕對會擁有更多支持,台灣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但若還是大量依賴單向講述法進行教學,20年後我相信也會像台灣面對到一樣的挑戰。
▋看起來、聽起來像是融入,就是融入嗎?
模仿他人是一種融入群體的策略,別人做什麼,我們跟著什麼,往往讓人感受到安全。為了讓特殊需求孩子融合在普通學校環境中,我們可以訓練他和其孩子一樣著裝、說話、以及反應(cosmetic learning)。但這樣做也應該有個限度,如果希望孩子未來能真正被環境所接受,我想更應該協助他們每個人獨特的特質與天賦被大家看見!
兩種思維的拉扯與平衡,就像電影X戰警中X教授與萬磁王對變種人存在世界的哲學觀。一直以來,我認為只有改變孩子是不夠的,環境也需要跟著調和。這群特殊需求的孩子就像種籽一樣撒在環境中,與不同的人接觸其實就是相互馴化的歷程,家長與老師的角色就像園丁一樣,澆水施肥(陪伴、引導)、除草(協助解決環境上的困難),並期待這粒種子在未來可以發芽(孩子能自理與自立)。
資料來源: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8/article/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