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身為一個特教老師,常有機會遇到孩子與家長陷入焦慮的問題,就連我自己也曾經在參加長途行走的活動過程中產生焦慮反應。這讓我對於焦慮這個議題產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我參考Charles H. Elliott和Laura L. Smith的《征服焦慮》這本書,反思我與孩子的互動經驗,希望能讓我們更有辦法面對焦慮這個議題。
我想適度的焦慮其實對人是有益的,它會使我們準備好採取行動,讓身體為緊急時刻做好準備,大家應該對人體有這樣的焦慮機制感到開心。但若是過度的焦慮,可能就會帶來麻煩。我們可以從下面四個狀態評估自己是否已經達到過度焦慮的狀態了:
1.焦慮持續的時間久到讓你不舒服,或者出現太頻繁。
2.焦慮干擾到你想要做的事情。
3.你焦慮的事情已經大幅度超過實際可能發生的風險。
4.你已經努力的控制自己的焦慮,但焦慮仍一直干擾你。
▋問問自己:為什麼要焦慮?
當孩子面對焦慮時,我會先想辦法了解他焦慮的來源,到底是什麼樣的事情困擾著他。然後聽聽看孩子對於這件事情的擔心,並且協助孩子澄清他的擔心與實際情形的關聯性。舉例來說,大部分的人都會擔心自己的表現,有些孩子甚至會因為怕自己無法在考試中拿到好成績,擔心到吃不下飯和睡不著覺,或者更嚴重一些乾脆逃避面對考試、面對學校、面對學習。我常和孩子分享,當我們焦慮的時候,可以試著想想:
1.這樣的焦慮對我的表現有沒有幫助?(既然擔心沒用,那為什麼還要擔心呢?)
2.我焦慮的事情發生的機會有多高?(既然發生的機率低到不行,那為什麼還要擔心呢?)
3.我有沒有付出行動去改變讓我焦慮的事件?(沒有付出行動,有可能改變嗎?)
▋面對焦慮,冷靜下來做些什麼吧!
當我在和孩子討論焦慮的時候,也常會聽到孩子幫自己找一系列的藉口:我的能力太弱了,無法處理這樣的狀況、如果我努力之後仍然不成功,別人會覺得我很蠢、我無法控制我的感受、我就是一個容易感覺焦慮的人、我不覺得自己可以改變、我還沒有準備好要面對我的焦慮、有更多重要的事情比處理焦慮來得重要(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作為)、我擔心努力卻沒有收穫……。焦慮的人難免會想要逃離使他們焦慮的事物,就短期而言,逃避可能使得焦慮降低,然而長期而言,逃避只會使得焦慮惡化。
焦慮通常表現在三個面向,包含思想、行為、以及感覺(身體對於焦慮的反應)。引導孩子願意面對自己的焦慮,可以嘗試運用下面三個原則:
1.練習觀察與記錄自己的焦慮。
2.自我思辨:假裝自己在進行一場正式的辯論,有一個人希望情況不變(停滯的理由),另一方希望全面的改變(前進的理由),問問自己哪一種角度比較適合。舉例來說,對於懼學一段時間、剛剛復學卻擔心課業表現的孩子來說,不希望改變的理由可能是:很擔心付出努力(認真念書)卻還是得到很差的成績,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失敗者。前進的理由可能是:只有真正的失敗者不做任何努力,焦慮正在阻止我在學校中好好表現,如果我什麼都不做,其實只會落後越來越多。
3.不要等待:不要幻想某一天自己突然會燃起動力。許多人認為行動之前需要等待「想做這件事的感覺」,但如果你非得等到那天才行動,可能要等一輩子。
4.擬定行動計畫並執行。
▋即使退步也是正常的
在引導孩子面對自己的焦慮與付出行動時,我們心裡通常不會預期非得要有固定進展不可。這樣改變的過程類似嬰兒般的步伐(taking baby step)。心理學家針對人們如何做出重大改變進行廣泛的研究,發現改變不是一直勇往直前的過程,而是包含許多階段的:
1.評估前期:我們還沒有開始想要處理問題,也有可能會否認自己有任何問題。
2.評估期:我們開始想著如何處理問題,是在這個階段可能會覺得自己無法做到任何事情。
3.預備期:我們在預備期建立改變的計畫,開此整合所有的資源並且試著找出解決的方法。
4.行動期:開始真正的工作並且實現計劃。
5.持續期:我們必須堅定地避免回頭。
6.終止期:改變已經成為習慣,更進一步的改變也不一定需要。
心理學家也發現,每個人經歷各個階段的方式不盡相同,有些人從評估期直接進行動期,當然也有人從持續期回到評估前期。許多成功的改變者在達到目的之前進退許多次,所以當你也是這樣的時候,請不要沮喪,要堅定信心。如果往後退的話也無仿,嘗試、嘗試、再嘗試就對了!前進兩步退後一步,不也是一種進步嗎?所以不要用孩子的退步來全盤否定他和你們的努力。
▋釐清自己的「能」與「不能」
當面對焦慮時,如果有想要停滯的藉口,可以問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將有助於自己前進:
1.我的藉口會不會太悲觀了?
2.我是不是把事實誇大了?
3.我能不能找到與藉口相矛盾的證據呢?
4.我可不可以想像那些不適用於我藉口的人?如果不符合他們?那為什麼會符合我呢?
5.既然沒有人能知道未來的事,我會不會對未來有過多負面的預期?
陪伴容易焦慮的孩子,要先讓孩子寬恕自己,有時要讓孩子不要認為焦慮都是自己造成的,但有時候又必須讓孩子正視自己的問題。透過討論引導孩子思考哪些問題是自己可以改變的,哪些問題又不是我們能掌握的,並付諸行動,改變我們能掌握的問題。
▋別當讓孩子更焦慮的父母
當然,透過觀察這些容易焦慮孩子的家長,我們也可以大致將他們分為三種類型:
1.過度保護型:有些父母會過度保護他們的孩子遠離所有可以想像得到的壓力或傷害。舉例來說,孩子快要跌倒了,他們會在孩子碰到地面前將孩子扶住;當孩子覺得不舒服時,他們會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過度保護型的父母這會造成孩子無法了解如何忍受焦慮與挫折。
2.過度控制型:這些父母無微不至的掌管孩子的生活,他們希望控制所有的細節,像是要怎麼玩、應該穿什麼衣服、怎麼處理算數問題。過度控制型的父母將阻擋孩子獨立發展,同時助長依賴與焦慮。
3.過度善變型:這類型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存在不確定的規則和限制。當孩子作業有問題時,今天很理智的與孩子互動,但是隔天立刻對孩子發怒。這樣容易讓孩子無法找到他們的努力與可預測的回報之間的關聯。這會讓孩子覺得生活當中可以掌控的事很少,也造成孩子容易焦慮。
當我們希望協助孩子克服焦慮時,第一步一定是要能與孩子建立關係,得到孩子的信任,讓他能夠在無後顧之憂的狀態下坦白自己真實的想法與感受。我們希望孩子坦然的面對自己的焦慮,內心要先接受孩子這樣的特質,不要讓孩子的焦慮因為我們的焦慮複雜化。成為優質的陪伴者,不要成為過度保護孩子、過度控制孩子以及過度善變的父母,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愛對孩子並沒有幫助!
資料來源: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8/article/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