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498373_2128753663805326_5234316438044222554_n.jpg

 

如果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那是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特殊教育?如果每個孩子都擁有個別化的學習機會,每個孩子在學校都擁有自己的輔導老師,那是不是就不再有標籤化的問題?

今天我在上海協和國際學校進行入班觀察的工作,看著一個五年級孩子的身影,腦海中不斷浮現這些話語。我們可以怎麼樣改變目前的生態,讓特殊需求學生的孩子擁有更適配的環境?

我的想像是:

我的學校要讓每個孩子都有個人化的學習機會,透過個人化的學習工具(均一教育平台),老師善用各種不同策略的教學方式,讓孩子不僅僅只能單向式的聽講,因為這樣的模式的確不適合很多特殊需求孩子的學習。每個老師都具備輔導的能力與熱情,願意認輔對自己專業有興趣的孩子。學校會有一個學習中心,配置專業、熱忱的特教與輔導老師,這些老師是心態開放的,擅長與普通班、科任老師協同教學的,特教老師進行個別化教學可以在教室內進行,這個教室的教學進度是被解構的,我們仍然有可能會抽離孩子進行小組教學,但這樣的抽離不侷限在”領牌”的特教生,因為社交訓練應該是融合普通生一起進行的。

如果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孩子的學習風格與速度都不一樣,那課堂的風景應該是如何?如果每個人都是特殊的,那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學校環境、行政組織架構、課程安排、以及人員的編制?我相信回歸主流的信念,我相信融合教育的美意,但我也相信透過解構、重組、轉化,我們的學習環境能真正落實啟發潛能,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的理想!歡迎有興趣的夥伴加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陶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