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utterstock_364884992.jpg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15年底時我在深圳講座時,認識一位曾經帶著自閉症青年行走中國7000多公里的竇校長。他知道我這10年來,經常帶著輔導的孩子上山下海,透過實際的生活經驗學習,特別邀請我今年7月到10月,帶兩個自閉症的孩子一同去參加北京舉辦的融合訓練計劃,預計要從廣西一路走到大連,有10000多公里。主辦單位希望全程記錄活動歷程,並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期待讓更多人能理解自閉症孩子。其中一位孩子問我:「那不是參加完這個活動,我就等於向全世界宣告我有自閉症?」我說:「雖然影片記錄的形式不會刻意強調你們是自閉症,但我想你的理解是正確的。」當下這個孩子陷入了沈思。

常會有孩子問我:「我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我是自閉症(ASD)嗎?我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嗎?」尤其當孩子進入學校,開始有了許多參照的對象後,他們更容易察覺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更有許多家長問我:「我什麼時候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狀況?我該怎麼和孩子解釋自閉症是什麼?」我想這是所有人都會面對的課題。

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曾經有一位家長對我說:「我真的很害怕孩子知道自己的狀況,所以我們在他面前,都刻意不提到他是自閉兒。但是我最近總覺得孩子好像已經發現了,我應該什麼時候讓他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呢?」我對這位媽媽說:「我覺得我們在這世界上,應該找不到完全一樣的兩個人,也就是說,所有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樣的問題,我每年都會遇到,跟不同的孩子討論時,方法也都有些不同。但我認為有幾個核心概念是一致的。首先,就像我說的,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這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再來,我們應該嘗試問問孩子,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內心的想法是什麼?然後依據孩子的回答,協助他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

我通常都會告訴孩子肯納醫生發現自閉症的故事,希望讓孩子理解,這世界上有許多比這個問題還值得我們關心的事。肯納醫生當初提出自閉症(肯納症),是因為他陸續發現,有許多特質類似、但在診斷手冊當中無法被「歸類」的人。他將這些有相似核心特質的人用「自閉症」當作代稱,便於未來診斷之用。

我也曾經在台北市的國中與八年級孩子進行了一個活動,過程這是這樣的:我將全班的孩子分成小組,彼此討論小組成員每個人的特質、興趣與喜好,然後請每一組派一位代表上台,寫下組內成員的答案。我請全班同學找一找,有沒有哪些答案是彼此共通的?後來果真發現了好幾個,像是很開心(樂觀)、很愛笑、愛說話......等。我告訴全班,現在我們來幫這些特質取一個名字,最後大家決定用班級代碼806來稱呼這些共通特質。活動最後,我告訴大家,未來我就統一稱呼大家806,個人的名字就不再用了。有一個孩子舉手說:「我覺得這樣很奇怪,我還是比較想要用自己的名字,我們大家可能有共同的特質,但我們每個人還是非常不一樣的人。」這正是我希望他們發現的事: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你的孩子有什麼「症」,其實一點都不重要!

對我來說,鑑定與診斷標準的功能只在於讓我們知道,哪些孩子需要這些「資源」,而不是給孩子貼標籤。撇除這個目的外,我會告訴家長,今天你的孩子是不是自閉症(或是ADHD),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即便是自閉症也是每個人都不一樣。很多人會說,自閉症就一定會怎麼樣,一定有什麼樣的特質,我就一定要怎麼訓練他。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是一定的。只有當大人用健康的心態看待這件事,才有機會協助孩子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其中,自我成長的內在因素是人格發展的動力,而人格發展是個體以自我為基礎的心理社會發展的歷程。他將人格發展分為8大階段,其中第5個階段(12-18歲)是孩子發展自我認同的時期。我的經驗是,有的孩子可能更早(或是更晚)開始尋求自我認同。孩子需要充分試探的機會,盡可能地探索與嘗試。當孩子開始對自己產生好奇與懷疑,就是我們切入輔導的最佳時機。

還記得我一開始提到我與孩子的對話嗎?我對這個孩子說:「你有自閉症,是存在的一個事實,但自閉症也不能代表你的全部。不過這是非常有挑戰的一件事,你可能會面對許多前所未有的壓力。」孩子回答:「嗯,我決定了,這樣以後不用躲躲藏藏的!」我開玩笑說:「這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特殊的,有共通特質的人這麼多,偏偏只有你們這幾種人可以擁有被國家法律認可,還享有比一般人更多的權益與保障!」

我一直相信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有意義的巧合」。就在寫完這篇文章前,我收到一位廣州家長的訊息:「孩子現在十一歲半,已經明確知道自己是自閉症,但是不太覺得自己有多麼不好,我也儘量疏導他,告訴他自閉症只是一種症狀,一樣可以通過努力成為優秀的人(這裡我是不是有錯,用優秀?)但是現在出現一個問題,有一次在店裡買東西,他開始發脾氣的時候說:是因為我有自閉症嗎?所以……我一開始被他噎死了。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說你有自閉症就了不起嗎?好像又怕他覺得自己不好。如果安慰他,又怕以後成為他的武器,更擔心他去學校也這樣。後來我說:自閉症也是你的隱私,不可以隨便說出來。只能在家跟媽媽說。不知道這樣說對嗎?」

其實,既然孩子已經知道自己是自閉症的,我們就有責任讓孩子更清楚什麼是自閉症,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機會探索自己的特質,理解自閉症只是自我的一部份。讓孩子理解自己,持續與環境互動,建立真實且正向的自我概念。從真實認識、正確理解到完整接納,這是所有人都必須經歷的自我認同之路!我和別人不一樣?沒錯!所有人都和別人不一樣!

 

 

 

資料來源: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8/article/40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陶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