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有許多和夥伴溝通的機會,越來越能體會當年在誠致教育基金會時方大哥不斷提醒我們的「用愛心、說真話」,今天早上起來重新翻了翻過去半年看過的一本書「非暴力溝通」,同時努力用7個習慣中,輸贏思維、知彼解己來檢討自己溝通時的心態與方式。希望我能持續做到:

1)先想夥伴的贏

2)遇到事情時,將事實與主觀評價分開

3)照顧自己的感受與需要

4)尊重對方的感受與需要

5)用尊重的態度與方式讓對方理解自己

所謂非暴力溝通,談的是下面四個步驟:

第一是「觀察」,在溝通時,應盡可能如實地傳達事實,而不是主觀評價。舉例來說,常會聽到家長在抱怨孩子時說:你每次都這樣.....” 你總是......你根本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這些語言都帶有主觀的評價而非傳達事實。我們應該說:這件事我們已經談過3次,但你在這一週裡面,又發生了4次這樣的狀況......。在與孩子討論時,事件本身(客觀事實)與價值判斷(主觀評價)應該分開,不然不但無法回到事件本質去討論,更容易產生新的矛盾與不愉快。

第二是「感受」。當我們先陳述客觀事實後,接著就是盡可能忠實地體會自己當下的感受以及試著體會對方的感受。這跟7個習慣當中的習慣5知彼解己觀念相當接近,這是同理心(empathy)的傾聽,親子溝通時,除了先做到傾聽外,大人也應該用尊重孩子的態度讓孩子理解自己。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在上課時與同學講話,我會跟他說我能理解你想和同學分享的心情,但這讓我感覺自己不被尊重......”。我相信大多數的孩子都會希望希望與他人產生連結與建立正向的互動關係。

第三是「需要」。也就是進一步體會自己以及對方感受後面的「需要」。非暴力溝通認為需要(needs)是是自然的。每個人的需要都渴望被滿足,不管是生理或心理的 。在溝通時,我們應該先肯定彼此的需要。對於別人因自身需要造成我的困擾時,我們可以先站在肯定彼此的需要,而非本能地指責對方。

第四是「請求」。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別人應該知道,別人應該懂我們。結果發現,別人卻一點也不了解、不知道。因此,在經過客觀觀察、體會感受、肯定需要之後,最後就是向對方提出明確的請求。明確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如何能找出滿足各自需要的方式。請求不是命令,同時也要讓對方有說不的權利,尊重對方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陶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