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常有人說,狗是人類最忠實的夥伴。還記得美國作家Eric Knight1938年的感人作品《靈犬萊西》嗎?還有電影《再見了,可魯》、《莎喲娜拉!小黑》,都深刻的描繪了動物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狗狗在陪伴我們時,也經常達到某種程度的「幫助」。
許多醫療照護文獻都指出:透過寵物的陪伴,可以增加個人安全感,同時減少孤獨的感受。歐美國家近10年間「寵物治療」(正式用詞為「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activeity, AAT)在醫護工作中應用非常廣泛,我們熟知的導盲犬只是寵物治療中的一類,包括狗狗和馬兒,都常是自閉症療癒的好幫手。
自閉症孩子,可能更能因動物陪伴而放鬆
有些自閉症特質的孩子,會伴隨口語溝通方面的困難,思考方式也並非一般人的語言邏輯,從而在與人相處時遭遇各種不順利。而動物本身不用人類的語言溝通,在與這樣特質的孩子互動時,反而可以降低他們的心理負擔。
美國的動物科學博士Temple(天寶)是一位自閉症特質者,她從自己的生命經驗與30多年研究動物行為,發現具有ASD特質的人多擅長以「圖像思考」,這與動物的思考的方式十分接近,或許這也是他們與動物同伴更能親近的原因。
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的方式,在歐美等先進國家推動已達30多年,臨床報告並已證實,對於慢性病患、精神疾患、遲緩兒及安寧病人等,皆有不同程度的幫助。動物輔助的核心在於人要先接納動物,而不是單純把動物當作一種「醫療技術」。如果你對動物沒好感,動物對你就很難對你產生正面影響。
動物之所以能具備治癒力,是建立在人與動物彼此的認識和互動上。受過訓練的狗,具有促進互動的能力,但每個人與動物其實都有個性。簡單的說,你喜歡家裡的狗,但並不一定代表會喜歡其他的狗。通常最能發揮支持醫療作用的動物,就是平常就跟我們生活在一起,並有良好互動的寵物。
那些因為狗狗而改變的孩子
根據報導,2013年美國俄亥俄州的學校找來動物保護聯盟的治療犬,幫忙25名自閉症特質的孩子,透過互動、照顧的方式,漸漸地協助他們改善社交與溝通的問題。參與這次「關愛計畫」幫助自閉症孩子的狗狗叫做巴斯特(Buster),牠曾經是隻流浪犬,但後來被訓練成為治療犬,每週4次到學校陪伴學生們,孩子們的溝通能力因此有了進步。
另一個故事則是2016年因犯謀殺罪在監獄服刑的Vogt。他在監獄讀了大量的書籍,學習如何訓練犬隻陪伴、引導和幫助自閉症兒童。9歲自閉症男孩Zachary的父母親在網路上找到相關資訊,決定帶孩子去監獄嘗試。陪伴犬第一時間就發現Zachary心跳加速,即將情緒不穩,而適時轉移Zachary的注意力。Zachary和狗狗互動一段時間後,自覺焦慮的次數下降了70%,慢慢的也能夠和別人交流了。
在台灣,彰化縣政府也特別規劃「讓陪伴終止流浪」計畫,委託彰化縣晨陽學園以及文德國小辦理「校園守護犬」及「閱讀陪伴犬」計畫。晨陽學園訓練了8隻流浪犬成為校園守護犬,文德國小則以陪伴犬計畫為基礎點,發展同理心陪伴課程。在彰化縣文德國小的OTTO是一直拉不拉多,牠可愛的臉能讓孩子完全放下心防,在牠的陪伴下孩子不需要擔心被批評,能感受到自己真正的被接納。
除了專業的治療外,很多時候真實的陪伴就有機會達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未來有更多的孩子會因為這樣的計畫得到幫助,讓孤獨不再孤獨!
資料來源: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8/article/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