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潛在因素:承受比一般孩子更大的壓力,可能源於本身特質,在環境中得不到足夠的人際支持,甚至有可能時常遭遇輕微的挑釁;在學習上可能充滿挑戰,但多半這樣的孩子仍然一開始是求好的,不斷經驗挫折,也讓他們隨時瀕臨崩潰。但外人不一定能察覺的出來,尤其是孩子具有溝通表達上的困難時,這樣的狀態更容易被我們忽略。

 

突發事件:這就像是壓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有時候可能因為同儕的欺負,也有可能是因為對於學習挫折累積太多,如果再加上爸媽的不理解,甚至用了不適當的方法管教(因為考試成績不好就打他、或是逼他去補習),都有可能讓孩子承壓的狀態超過他可以承受的範圍。

 

加速惡化:當孩子因為上述原因不去學校,開始產生逃避學校學習的狀態時。家長多半會再次加壓,這樣的壓力反而讓孩子逃的越快。

我的比喻是,過去互動已經造成傷害(舉例來說,孩子考試考不好,有時候最難過的是他自己,父母不但沒有安慰或鼓勵他,反而是用打罵的方式懲罰他),你們的信任感暫時破壞了,你們的關係就像打了一個結似的,因為這個結讓孩子開始逃避學習,而你的加壓不會讓這個結被解開,反而是製造更多新的結。

當然,有時候情況可能在你的暴力下暫時緩解,但其實這個結只是打得更緊而已。

 

過去我陪伴的孩子,拒(懼)學的原因可能有:
(1)承受過多環境的壓力(包含學校的壓力、家長的壓力、甚至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
(2)不想面對自己(包含自己的特質、人際的壓力、以及學習的挫敗感)
(3)累了,想休息(長期的壓力累積,讓孩子喘不過氣)
(4)不想承擔責任(努力了半天也是失敗,不如不要去學校,每次去只是再次證明我是魯蛇而已)
(5)用逃避緩解眼前的壓力:發現其實不去學校也蠻好的,逃離過去的壓力。但有些孩子會因為這樣反而更加深焦慮,因為逃避是延後壓力與焦慮的一種手段。

 

如果你是壓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請記得要有耐心,重新審視孩子跟你的關係與教養的方式,過程中不用過度的自責,把他當作一個寶貴的經驗。

不要急著要求孩子改變,應該先回過頭來改變你自己,當你改變了,而孩子也真的相信你改變了,當初打上去的那個結才有可能解開。

相信我,拒學的孩子不會因為你給他更多的壓力就改變,如果有,也只是暫時性的,根本的原因沒有解決,結只會打得更緊,變得越來越難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陶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