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台上和老師分享”彈性”這個原則時,
腦海中忽然浮現自己大四三週實習時在講台上觀摩教學的畫面。
還記得那天,我正按照我所設定的流程執行教學時,台下的孩子舉手問了我一個問題,
依稀記得這個問題是我當時擔心自己回答的不好的問題
(因為是一個相對容易踩線或被其他孩子起鬨的問題,應該是跟兩性交往或親密互動的主題),
當時我下意識的迴避,告訴這個孩子,這跟我們今天討論的沒有直接關係,安撫過他後就跳過了這個提問!
當我走下講台後,
我的導師蔡克容老師問我:
你剛剛為什麼不回答這個孩子的問題,或是引導孩子們討論這個問題?
他提的問題其實很好!可以刺激其他孩子對你這個課程主題的理解與層次,你的做法相當的可惜啊!
我告訴老師:其實我沒有準備好回答這個問題,
我也擔心跟孩子討論這樣的問題可能會讓場面失控或是無法完成我當初的設定的方向。
蔡克容老師跟我說:
智鑛,我在上課的時候曾經說過,世界上的教案只有兩種,
一種是寫的出來的教案,另一種是寫不出來的教案。
所謂寫不出來的教案就是學生當場的反應,這不是我們百分之百能預期的,
這考驗的是教師的臨場反應,也是教育工作挑戰的原因!
這幾天不知道是不是身體太不舒服還是嗑了太多感冒藥,每天睡覺都做很多夢。
昨天晚上竟然在夢裡跟幾個大學同學和蔡老師有很多的討論!
蔡老師現在已經退休,在家裡含飴弄孫!
是他開啟我對特殊教育與心理學的興趣與看待孩子的思維方式,
我會記得所有的事情、語言都不能在”去脈絡化”的狀態下被詮釋,
這一秒是對的不代表下一秒他就還是正確的,也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謙卑!謝謝蔡老師!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