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utterstock_246299629.jpg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一個就讀高一的孩子,上課時多半在睡覺,作業大部份遲交缺交。這個孩子在社交上也有一定的困難,常不自覺地盯著班上的同學看,看一看就分神,加上笑點特別低,笑聲特別大,常引起同儕反感,偶有零星的激烈衝突發生。開IEP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簡稱IEP)會議時,輔導老師表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高二開始每個孩子才能選擇兩個科目抽離式上課(孩子在某些學科可以選擇不在原班級學習,特教老師會針對孩子能力彈性調整學科內容與評量)。這個孩子的數學從高一開始每次段考都0分(考卷都是整張的填充題),沒有抽離式上課的關係,老師也無法幫孩子彈性調整評量方式。

一個孩子就讀國中,對於學習興趣缺缺。本身衛生習慣需要加強,同時因為較容易誤解同儕的意思,造成他與班上同學有很多衝突!全班沒有人願意跟他分在同一組,他坐過的椅子以及拿過的東西同學也不願意碰。另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在學校常常情緒失控!三天兩頭就在學校發脾氣,起因通常是同儕的言語刺激或是在遊戲的過程中與其他孩子有所衝突。導師在長時間的壓力下,也常表現出脫序的互動形式,曾經有一次孩子在學校說要跳樓,老師跟孩子說:「說要跳不跳是沒種的表現!」班上的同學也因為老師的態度受到影響,下課時不願意跟這個孩子一起玩。

我深信融合教育理念對特殊需求孩子的重要,但在實際落實中常有許多挑戰!尤其是站在第一線的普通班教師可說受到的衝擊最大。研究多指出,普通班教師往往是融合教育實施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這幾年來,看到許多第一線老師的努力,但同時也看到許多困難與無奈。

讓每個孩子都獲得他需要的

融合教育的推動是教育均等概念的實踐,1967年英國The Plowden Report提出了積極性差別待遇(positive discrimination)的觀念。教育均等已由入學機會與獲得共同教育內涵機會的均等,擴展到對社經地位不利學生提供補償文化經驗不足的機會。當個體處於不利的情況,政府應該更積極地介入,透過完善的補償計畫,減少剝奪因素造成的差異。因此,教育資源的分配,要考慮到對象的特殊條件而給予不同的投入!簡單的說,因為後天環境與先天能力的不同,而形成不公平的生存競爭或教育機會不均等,必須藉由教育或法令的後天力量加以補救,這就是所謂的「積極性差別待遇」。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自閉症家長最關心的議題從早期療育延伸到融合教育。所謂的融合教育就是將有特殊需求(special needs)的孩子安置在普通班級學習,學校提供專業的支持性服務,讓這些孩子能夠在最少限制的環境下發展。最少限制的環境代表教育環境應讓每個孩子都能適性發展,不會因為外在環境造成孩子發展上的限制!台灣在1995年發表的「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中提到「零拒絕」和「融合教育」兩項理念,而1997年頒佈的特殊教育法更明文規定:「身心障礙學生之教育安置,應以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為前提下,最少限制的環境為原則」,也代表臺灣持續邁向融合教育的趨勢發展。

上個月我參加了廣州融愛之家舉辦的融合教育文化節,兩岸特殊教育進步的軌跡有許多相似之處,融愛之家是由一群ASD孩子家長自發性組成的團體,家長因著孩子的需求凝聚在一起,結合體制內有熱忱的老師裡應外合,這股力量來自民間。家長說:「我們就先努力做,做出一個能夠幫助孩子的模式,未來政府接手後能讓更多孩子受益!」廣州算是中國大陸特殊教育發展最快速的地區,希望持續向台灣學習。融合在台灣已經發展了將近20多年,除了有法律的支持外,也有足夠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訓機構,長期穩定的提供教學現場專業的人力。那麼這些年來,台灣專業人力到底還需要做什麼,才能讓孩子更成功地融合於普通學習環境?

融合教育中導師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當一個孩子要融入我們所謂的普通班,導師絕對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尤其在小學與中學階段,每個孩子發展尚未成熟,包含在個體發展、同儕互動以及對生命的認識與尊重,都需要老師循循善誘。經長期觀察後發現:能在普通班適應良好的特殊需求(special needs)孩子,除了本身情緒、行為與學習經由特殊教育支持獲得調適外,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與同儕的接納與支持!導師如果願意,絕對有能力引導班上孩子對特殊需求孩子有更多的包容與理解。

個人化學習系統與翻轉教學是融合教育的解方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教育的核心價值:因材施教。教育工作者也一定會認同,我們教學與學習本來就應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實際上,從普魯士時期,教育現場習慣以講述式教法追求表面上的效率,期待透過這樣的機制複製出有共同、基本水平的個體。但我們都知道,沒有任何兩個人的學習速度與方式會完全相同。我們怎麼能期待透過這種機制實踐帶好每一位孩子的理念呢?

隨著科技進步,個人化學習系統也應運而生,從美國的可汗學院到台灣的均一教育平台,透過個人化學習系統的導入,將能有效解構我們習以為常的講述式課堂,讓每個孩子能依照自己的速度學習,上課時間老師將有時間刺激孩子們彼此互動討論,除了學習知識外,也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思考表達、社交技巧與團隊合作)。特殊需求孩子在融合教育環境勢必面對課業學習的挑戰,除靠抽離式或外加式資源班提供孩子學習輔導,一般課堂透過導入個人化學習系統以及老師融入更多非單純講述式的教學方法(翻轉教學、學思達、BTSMAPS),將能使特殊需求孩子不再只能當班上的客人!

除了均等的機會更需要專業的支持

與特殊需求孩子相處態度是不以缺陷看待,平等相待,而不是處處暗示因為你有缺陷,所以我要特別關愛你。「融合教育」的核心價值應該是去標籤化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有同學都一樣。這幾年,我陸續到國小、國中和高中職甚至大專院校進行「特教宣導」的工作,起心動念是希望協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努力落實融合教育的理念。我相信融合教育理念提醒我們要提供這些孩子,均等的教育機會與一流的專業支持,這需要倚靠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與投入,就像《五個孩子的校長》(大陸片名:可愛的你):最好的教育不是看設施有多好,而是老師的那顆「心」!

 

 

資料來源: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8/article/415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陶璽 的頭像
    陶璽

    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的部落格

    陶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