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連假前夕,收到一位媽媽閱讀我新書《不孤單、一起走》後的反饋,內心很溫暖。
和家長一起努力的這些年,我深刻感受到特殊孩子與家長們的辛苦。這樣的同理源自我自己也常跟孩子混在一起,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笑、一起難過。寫這本書的起心動念,不是要告訴大家我多會帶孩子,就像這個媽媽對我說的,她在書裡沒有看到「名師」,看到的是一位貼近孩子內心的老師,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許!
就像我一直強調的,我會的,多半都是過去陪伴的孩子教我的。當我們真心想理解這群孩子,我們就會在相處的時候,接收到他們想告訴我們的訊息。
前幾天在電梯裡,遇到一個成年的自閉症者,年紀大概跟我差不多,有位助理員陪著他。我一進電梯,他就伸出手想來握手、打招呼,旁邊的助理員立刻要阻止他。但當下,我也伸出了自己的手與他相握,同時對他說:「很高興能認識你!」我看得出來這個大朋友的喜悅。
後來,我小聲的對助理員說,我是特教老師,沒有關係的。當我準備出電梯時,這個大朋友用手勢跟我說再見(類似手捂著嘴巴要送出一個飛吻的姿勢),我也學他用一樣的動作向他道別。就這樣短短的幾分鐘,讓我內心有很多觸動與反思,似乎因為這個朋友,又多明白了一些事。
我將自己長期觀察父母親與特殊需求孩子的相處歸納為以下10點,當中不僅回應了個體的迷思,也蘊含了整個社會的氛圍。
1.愛與全然的接受是第一步,但這是反人性的。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外表是10歲,但心理年齡只有3歲嗎?
2.要關心孩子的基礎能力,這個能力包含對事物的喜愛、對人的興趣。
3.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來得重要。
4.尊重與對等讓我們開啟了跟孩子真實的連結,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與孩子的互動關係。
5.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要讓孩子選擇,要讓他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6.特殊教育中談的早期療育是相對值,而非絕對值,不是孩子超過6歲就沒救了,這可以說是目前很多家長心態上的盲點,在孩子6歲前拚了命的做這個做那個,每天倒數數饅頭,只會讓自己和孩子隨時處於高壓的狀態。
7.年紀大的孩子,只要用對方法,他仍然會不一樣!
8.家庭氛圍、家庭的支持,會對孩子的教養與發展起關鍵的變化。但這也是反人性的。當家長知道孩子是這樣,就像滅頂一般,這要讓人怎麼開心得起來呢?
9.ASD特質的孩子內在有兩個世界,我們一般人只有一個世界。如果想要讓孩子來到我們的世界,我們就要讓這個世界是有趣的、好玩的,這樣他才願意探索、嘗試與努力,不然他寧願回到自己的那個世界。
10.功利心與比較心,是讓家長無法真正認識自己孩子的障礙,追求世俗的成功是人性,但很多時候反而害了孩子!孩子的本質與天賦,很多時候就在我們追求普世成功時消失了。
我所分享的這10點,不是育兒操作手冊,也不能像修電器般告訴你每一個步驟該怎麼做。但這是一個方向,一種理念以及積極的心態,希望幫助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過度焦慮,以至於迷失了自己。
資料來源: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8/article/621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