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pinion-5a7811e7bc396.jpg

圖片為示意圖。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國大陸的鄒小兵醫師在〈自閉症社交干預的核心目標究竟是什麼?〉一文中,提到培養自閉症孩子「榮辱觀」的重要性。

榮辱觀的概念與中華文化傳統思維當中提到的「羞恥心」相似,這與我們內心期待ASD特質的孩子能在適當情境表現適當行為、使用適當語言有關。當孩子的表現不合時宜、與年齡不匹配或不符合社會價值時,多半會讓家長覺得沒面子或丟臉,我想這是鄒醫師特別以「榮辱」來強調ASD特質孩子行為與環境適配重要性的原因。

不過,當我們要討論榮辱感或羞恥心時,我們必須回歸到最基本的思路。ASD孩子沒有榮辱感嗎?我想這個答案某程度是對的,但也不對。不妨想想:我們的孩子是故意表現出不合時宜的行為嗎?還是他們並不具備這些能力?

他們令人尷尬,是來自本身的特質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有些ASD特質的孩子,曾經做過一些讓我印象深刻的「尷尬」事:

1. 12歲就讀普通小學的孩子,在學校脫褲子。
2. 我在公共廁所方便時,孩子在外面大叫我的名字。
3. 當我跟孩子一起在坐地鐵時,孩子大聲說:「旁邊的人放屁!」
4. 帶著孩子去吃早餐,結果他因為時間來不及,竟直接端著牙刷、毛巾、大臉盆跟我們一起出門。
5. 到別人家作客,一走進去就說:「你家怎麼那麼小?」

上述的行為,我們總結為:孩子在不適當的場合,說了不適當的話。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違反世俗眼光的。很多時候,他們的行為是本能反應、直覺性的,缺乏考慮他人的維度。我認為,所謂的榮辱感/羞恥心與自閉症特質的核心障礙有關──這些外在表現,其實跟「同理心」脫不了關係。

學者認為,ASD特質孩子的同理心表現具有程度上的差異,並非全有或全無。他們的問題在於「無法直覺理解他人心智狀態」,包括想法、信念、慾望、意圖及感覺。研究多顯示ASD特質的孩子具有認知同理的缺損,包括在推論他人想法感受及辨識情緒上有困難,但是他們並非完全無法做到,而是辨識歷程與一般人不同。ASD特質的孩子可能比一般人要花更多時間才能產生情感共鳴,持續的時間也可能較一般人長。簡單的說,ASD特質孩子的內在處理機制不同,也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造成自己與環境的困擾。

讓孩子從自然情境中體會的學習模式

那麼這些年來,我是如何強化孩子自身與環境的融合,降低違和感呢?

特殊教育中,訓練自閉症孩子溝通能力的一種常見教學法是「自然環境教學」,同時強調隨機教學的重要性。這種教學法認為,透過實際經驗、掌握生活中的教育機會,有助於刺激自閉症孩子的語言發展。我認為,自然環境教學與隨機教學不僅適用於語言訓練,更有助於自閉症孩子全面提升生活自理、社會互動、情緒管理的能力,以及培養「榮辱感」。

體驗教育的學習圈包含了以下四個階段:體驗、反思、歸納、應用。就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的:「我從不教導我的學生, 僅試著提供最佳的學習場所。」我相信這樣的方式對ASD特質的孩子有正向的影響,讓孩子身處一般的環境,可以培養他們真實生活的能力!而其中,「反思」是自然環境教學當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在孩子經驗後,陪伴者要有能力帶著孩子們「反思」這些行為帶來的影響,不管這樣的影響對孩子來說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們都要耐著性子,讓孩子體會其後果。舉例來說,早上賴床會讓自己遲到。我們跟孩子確認起床時間,在幾次提醒後,我們會選擇讓孩子經驗到「賴床導致無法準時」的後果,然後和孩子討論遲到後的感受與結果,與未來該怎麼避免同樣的狀況發生,一起擬定準時起床的策略,隔天再讓孩子有機會練習。透過這樣的「經驗、反思」以及分析協助,進而形塑出新的行為模式。

有人會質疑,這樣的教學活動是不是太被動、沒有效率?而且也不可能讓孩子經驗所有的事件。但我認為,學習是發生在學習者背景知識與眼前事件交互作用的歷程,本身就是一個建構的過程。隨機教學並不是完全的隨機,而是可以透過事先的計劃,主動創造教學情境,讓孩子去體驗。透過日常生活的實際體驗、家長或老師機會教育,同時透過反思去深化經驗,將有助於提升特殊需求孩子的真實能力。

把握機會教育,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

許多自閉症孩子的「泛化能力」較差,不容易在不同情境下重現同一種行為。這也是為什麼我堅持帶孩子到真實場域練習,寒暑假舉辦營隊活動,並在過程中盡可能讓孩子接受比自己現有能力高一層的挑戰。

我們都知道,若想要讓孩子感覺安全與舒適,就讓他只做本來就會做的事;若想讓他成長,就要試著挑戰能力的極限。這麼做一定會讓孩子暫時地失去安全感,甚至感覺不舒服。但讓他們身處一般環境,才能判斷他們真實的能力,也才能在現有的基礎向上提升。活動過程中孩子難免犯錯,這時則不妨讓孩子自然經驗行為的後果,學習負責與承擔。

當然,自然情境的學習在上課前,可能充滿不確定性。但靠著老師與孩子之間建立的關係,瞭解孩子的老師可以把握隨機教學的機會,更有效的創造自然情境,讓教學與學習更自然、更生活化。我也相信,透過自然情境、隨機教學與體驗學習的整合模式,可以協助自閉症特質的孩子透過「經驗與反思」的循環,從犯錯中學習,而有效改善孩子同理心的能力與培養榮辱感。

總結來說,要培養孩子的榮辱感,我們要把握下面幾項原則:

1. 創造一個「容錯」的環境,讓孩子能夠從「錯誤」中學習。
2. 善用自然情境教學法、隨機教學與體驗學習的整合模式帶領孩子透過「經驗」與「反思」去學習。
3. 透過「討論與分析」提升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試著感受他人的感受,理解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瞭解他人的想法。
4. 培養榮辱感的機會無處不在,生活環境中無時無刻都是訓練的機會,有意識的創造情境讓孩子有機會練習。
5. 適時放手,讓孩子體驗後果。

 

 

 

 

文章來源: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8/article/659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陶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