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相愛相親》的英文片名很好《LOVE EDUCATION》,
張艾嘉很厲害,在飛機✈️上看小螢幕都讓我流了好幾次眼淚,希望沒有嚇到空姐啊!
這部電影刺激我思考愛能教嗎?愛應該怎麼教?今年5月受邀參加雜學校關於世代溝通的座談,
世代之間的確存在差異(變),但當中也有許多不變的,無意識的移植,藏在我們的價值觀中。
親子關係的衝突存在的常是因為大人經常把孩子當小孩。即使已經成年,但在父母眼中仍然是”孩子”。
我想站在父母的角度是沒錯的,因為不管孩子幾歲,他仍然是我們的孩子。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父母常希望管的越少越好,
容易處於不耐煩,即使知道這些約束常出於善意,但仍然不容易接受。
我常跟孩子說:永遠不要忘記,當你剛出生的時候,當你完全沒有生存能力時,
你是怎麼樣活下來的!沒有你的父母親(主要照顧者),你連遊戲的第一關都過不了。
我常跟父母說:孩子在長大,我們也要與時俱進。
想一想自己年輕的時候,和父母親的相處有摩擦時,當時候你內心是什麼樣的感覺,
我覺得這樣的感覺和你孩子現在心理的感覺不會差太多。
會存在這樣的差異,其實是雙方缺少從獨立成為互賴的的能力,
也就是習慣4-雙贏思維、習慣5-知彼解己、習慣6-統合綜效。
習慣4-雙贏思維的心態的重點是如果孩子們能主動想一想父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擔心或要求,
父母能考慮一下自己表達”善意”的態度與方式,很多時候就不一樣啦!
習慣5-知彼解己指的是同理心的傾聽與用尊重對方的方式讓對方理解你,
要能做到這點,雙贏的心態是很重要的。
我們常看到父母與孩子相互咆哮,情緒性的溝通,
或是冷戰(不願意表達自己),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善用習慣5的技巧。
如果這部電影中雙方能善用習慣6-統合綜效這個習慣,
問題很可能就會有更好的解法,不必要經歷這麼大的衝突與消耗。
統合綜效談的是在A方案和B方案尋求可能的C方案,要能有這樣的結果,
雙方需要一樣需要具備雙贏的心態、同理的傾聽與自我揭露的能力。
從事輔導工作到現在,我很少懷疑親子雙方的善意,
不管是那一方先”挑起”的,我相信一開始多半是無意的。
關心和善意的初衷在不對的方法下是不可能達到預先的期待的。
如果是這樣,我們怎麼不主動積極的改變我們自己呢?
我相信想要對方改變,自己要先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