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晚上收到一個輔導孩子爸爸的訊息,經過當事人同意分享出來,
內容是這樣的:老師晚安,孩子今天一直在吵著要帶玩具去學校,但是學校老師先前已經聲明不要帶玩具去學校了。該怎麼辦呢?謝謝您。
前幾天晚上收到一個輔導孩子爸爸的訊息,經過當事人同意分享出來,
內容是這樣的:老師晚安,孩子今天一直在吵著要帶玩具去學校,但是學校老師先前已經聲明不要帶玩具去學校了。該怎麼辦呢?謝謝您。
我喜歡這部影片,用來提醒自己堅持初衷!嚴格是一種標準,如果你覺得別人對你的標準嚴格,代表的是我們低估了自己的能耐!
創業的前幾年,常會發想很多點子但都沒有實際落實,過沒多久就發現市場上有人做了。
曾經有上海朋友跟我說,如果上海人請你吃飯,你不要把菜吃光,因為這樣會讓主人沒面子!或許因為這樣,飯桌上常常很澎湃,但實質上浪費的很多。
這個月我帶上海和南京的家長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這本書相當厚,但我相信能夠幫助家長與教育工作者想清楚一些最基本的事。
下面的Ted演講作者把自己寫作的脈絡和理念交代的非常清楚,告訴我們我們如何避免過度教養,還有我們為什麼要避免過度教養!
談感受感覺很難?談對方的想法很難!這是同理心能力的弱勢,揣測心意是有些孩子先天能力上的困難。當信任的關係建立了,我們可以幫他們分析別人的心態。討論的過程,不要只說結論,嘗試幫助孩子換位思考,說出對方(不同人、不同立場)可能的想法。為什麼有這樣感受呢?近期跟一個孩子談話,他讓我有這樣的感觸!事情是這樣的,這個孩子在年假時,跟家人去度假,有兩件事的反應讓他的媽媽很困擾,其中一件事是當他們下了渡輪,孩子一家人都坐上了接駁車要旅館時,同渡輪的另外兩個不認識的人也上了這台車,孩子就開始嚷嚷不希望這兩個人上車,而且吵了好一陣子。另一件事是,這個孩子看到兩個不認識的孩子,其中一個把上手的糖果分給另一個人吃,他就在旁邊吵著說也想要對方分給他,當這個陌生人不予理會時,這個孩子還又哭又鬧。
孩子跟我談的時候告訴我,這兩件事是他錯了。第一件事情是同一艘船的人本來就可以坐同一台車,是一起的。別人沒分給他糖果是因為他們彼此不認識。當孩子這樣跟我說的時候,我下意識猜測這是”媽媽的答案”。當我進一步追問跟討論時,孩子還是只重複一樣的觀點,同時不斷承認是他做錯了!
北海道是真是適合冷靜的地方,動不動就零下10度,過年這幾天在北海道看完《大腦喜歡這樣學》(A Mind For Numbers)作者是Coursera兩堂最熱門課程Learning how to Learn和Mindshift的主講者Barbara Oakley,她以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告訴所有”學習者”學習的秘訣!
今天工作室老師帶河南來的大孩子去台大逛校園,途中我們就收到老師傳來消息說:孩子在公車上大暴走,不停的對她破口大罵,罵到公車司機都把車停下來...。
老師告訴我的原因是,她給孩子一個任務,就是要自己判斷在那一站下車。這個大孩子是有手機的,但只是信號不穩,而他平時是手機/網路的重度使用者。但因為在公車上訊號不穩,他沒辦法透過網路搜尋資訊,大孩子覺得老師無理取鬧,憤恨不平的找老師大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