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爸爸跟我說:孩子常會罵我們髒話,在情緒來的時候會動手打人!
甚至會要求我們要依照他的指示說話與回應,舉例來說,他喜歡唱歌,他會要求我跟他一起唱,甚至會要求我獨唱,唱不到那個音,他就會發火,用拳頭用力的鎚我,有時候還把我的眼鏡都打掉了。
孩子的爸爸跟我說:孩子常會罵我們髒話,在情緒來的時候會動手打人!
甚至會要求我們要依照他的指示說話與回應,舉例來說,他喜歡唱歌,他會要求我跟他一起唱,甚至會要求我獨唱,唱不到那個音,他就會發火,用拳頭用力的鎚我,有時候還把我的眼鏡都打掉了。
我的男學生親了我的女學生,然後就”在一起”了,今天約雙方家長見面,雙方都相當開明與理性,談話的過程感覺得出來都為對方的孩子著想,女方家長說:這是一次重要的經驗,雙方應該都有機會從中得到學習。
潛在因素:承受比一般孩子更大的壓力,可能源於本身特質,在環境中得不到足夠的人際支持,甚至有可能時常遭遇輕微的挑釁;在學習上可能充滿挑戰,但多半這樣的孩子仍然一開始是求好的,不斷經驗挫折,也讓他們隨時瀕臨崩潰。但外人不一定能察覺的出來,尤其是孩子具有溝通表達上的困難時,這樣的狀態更容易被我們忽略。
我的工作夥伴分散在四面八方,老師們上完課都會將觀察記錄彙整後寄給我,我會針對當中的重點跟他們討論課程未來的方向以及要注意的事項:
昨晚,我的工作夥伴語重心長的告訴我:我現在明白你為什麼要去學校當家長跟老師中間的第三者!
在師大讀研究所的時候,服務學習課程讓我有一整個學期每週都到松德院區的隔離病房報到,說也奇怪,從那之後開始,我陸續接觸到許多正在經歷憂鬱症的孩子。
這本書提到,綜觀整體狀況,憂鬱症改善的軌跡有二,大約1/3的患者,病況改善的速度相當快;而其他2/3的軌跡就比較平緩,改善的進程常陷入停滯,軌跡上升的速度奇慢無比,而且幅度不均,也很容易崩落下滑,並重新的陷入憂鬱、復發。
和一個孩子討論父母的嘮叨,我跟這個孩子說:其實父母嘮叨的本質是出於關心(善意),但除了嘮叨外,應該還有很多種關心的方法,這個我可以努力幫你跟爸媽溝通。
他們一直跟你重複說,你覺得很煩,可能有三個原因。一個是你本來就知道而且你正在努力改變(心理OS:我已經知道了,我就已經在做了,怎麼還在唸...)另一個是你本來就知道但你不想改變。(心理OS:我就是想要這樣,可以不要再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