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 19 Tue 2017 11:41
如果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那是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特殊教育?
- Dec 19 Tue 2017 07:49
從”自然後果”到”邏輯後果”
在我的書《不孤單,一起走》裡面提到,我在進行自然情境的教學時,常會運用所謂的行為背後自然的後果讓孩子理解這些行為表現對自己的影響。所謂自然後果是指,在沒有大人的介入下,自然而然的發生任何事。例如,不吃東西就會餓,忘記穿外套就有可能感冒,沒有完成作業,到學校會需要面對老師的壓力。自然的後果不需要大人從中借題發揮,例如在孩子接受結果時,在旁邊說教、責備、數落小孩。大人應在孩子承擔這個結果時表現同理,甚至在適當的時機加上一些鼓勵。
在positive discipline書中提到在下面幾種情況不宜採用自然後果:⋯⋯
- Dec 18 Mon 2017 06:53
真的很佩服一些家長的恆毅力!
- Dec 17 Sun 2017 21:45
讀餐飲烘焙的孩子和我分享江振誠“初心”這本書
- Dec 04 Mon 2017 11:56
從《奇蹟男孩》看見特殊生教養的勝利方程式
- Nov 26 Sun 2017 12:11
比爾蓋茲也關心特殊教育
比爾蓋茲也關心特殊教育,他提到在教育方面希望能夠提供特殊需求學生更好的支持,包含跟charter school合作發展新的方法與策略。他相信透過charter school的運作是提升特殊需求孩子教育品質的的一種解方,以下是蓋茲受訪時的原文和新聞連結。
Help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 Nov 25 Sat 2017 12:29
家長問我:曲老師,感覺你帶的學生多半都是能力比較好的?
家長問我:曲老師,感覺你帶的學生多半都是能力比較好的?
我回問說:什麼意思?你指的能力是什麼能力?
- Nov 24 Fri 2017 12:33
為了備課,重看”刻意練習”這本書
為了備課,重看”刻意練習”這本書,有寫新的體會與反思:所謂的成功法則=足夠的時間X正確的方法。到底什麼是正確的方法呢?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嗎?我想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原則、心態與方向。所謂”正確”的方法應建立在真正的去認識與理解孩子。
目標練習與刻意練習時,提到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好教練,並且強調需要接收外界的回饋意見,要做到這點,應該要讓自己時常保持”謙卑”,在與外界互動時要能練習做到”又卑又亢”,因為”卑”才能讓自己聽見外面的聲音,當理解外在資訊後,要能透過”亢”獨立思考與判斷。至於要能不斷的突破舒適圈,這其實是滿反人性的,但也唯有這樣,才能讓自己不落於自動化後的機械化。我時常提醒自己,每次遇到孩子都讓自己清空,當作全新的開始,不被過去問互動的印象所侷限!期待自己在特教與輔導的工作上能持續強化自己的”心智表徵”,20年後,甚至30年後的能力是真正大幅度超越現在的自己!
- Nov 23 Thu 2017 10:42
南京家長讀完”不孤單,一起走”的筆記,寫得挺好的,和大家分享
- Nov 20 Mon 2017 10:52
“樂觀”能教嗎?樂觀重要嗎?
“樂觀”能教嗎?樂觀重要嗎?
解釋形態是一種習慣性的思考方式,但這並不是先天的特質,而是後天學習得來的;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這些慣性思維,但是既然是靠學習得來的,就有改造的可能性。